教师一职,择之,即应爱之
2016年03月14日 20:16


——记首届“教学奉献奖”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颖老师

“教师一职,择之,即应爱之!”

这句话,出自荣获永利官网首届“教学奉献奖”的陈颖教授。陈老师喜欢读书,喜欢教书,喜欢为之坚守了大半辈子的三尺讲台。书海中的他心情愉悦,讲台上的他精神抖擞。他是学生眼中兢兢业业的好老师,同事眼中勤勤恳恳的“老黄牛”,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位尽心尽力的耕耘者。

与教师有不解之缘的“戏剧”人生

1966年,15岁的少年陈颖面临中考,正当成绩优秀的他信心满满地做着准备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文革”风暴粉碎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面对整个社会沉溺在狂热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之中、升学不再被人提起的景况,他深感前路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遇向他展现了一片新的天地:一位乡村小学的女老师休产假,使他在居委会的推荐下成为一名代课教师。虽然这只是一份报酬不高的临时工作,但他还是很高兴,为自己能以15岁的年龄成为一名教师感到自豪,也从学生嗷嗷待哺的目光中感到了教学工作的神圣。这便是他教学生涯的起点。17岁时,陈老师被“上山下乡”的洪流裹挟到了农村,尽管每天要为生计艰苦劳作,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学。正因为如此,当他所在的公社中学需要一名民办教师的时候,组织上便把眼光投向了他。在这所中学里,他教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甚至担任过校文艺宣传队的辅导。由于勤奋向学、虚心求教,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很快就赢得了师生的好评和领导的信任,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教师。1976年,陈老师招工进入工厂,尽管身份变了,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但他却不怎么开心,因为三年民办中学教师的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他渴望有一天能重新站上三尺讲台。终于,他迎来了高考的恢复,在面临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在志愿书上填上了“师范”二字。

从乡村小学的代课教师,到公社中学的民办教师,到最后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这中间的感受,旁人很难揣度。回顾人生,陈颖老师说:“这一路走来,虽无不凡之举,但自己却觉得踏实。因为这是自己选择的人生,可以说无怨无悔。而且,”他开玩笑地说,“《三字经》讲,‘教之道,贵以专’,若从15岁算起,我在教育岗位上已浸淫了45年了,可以说是专之又专了吧!”

做“最用心的老师”

虽然获得了首届“教学奉献奖”,但陈颖老师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本职工作,无需过多赞扬,“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学校最好的老师,但我一直努力做最用心的老师。”

时下大学的课堂经常被人们形容为枯燥、乏味,但陈老师的课堂却像磁场一样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课堂里的他既提纲挈领又旁征博引,既严肃认真又出语幽默,总能在不知不觉间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陈老师自己说,上课最高的境界,应当是令同学们“如沐春风、如饮美酒,悠悠然、飘飘然”。打开学校评教网,诸如“为人和善、阅历丰富、讲课内容丰富有趣,深受学生爱戴”这样的好评扑面而来。卓越会计班的王冉同学听过陈老师一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提到上课时的情形依然兴奋激动:“陈老师的课特别吸引人,前排总是坐得满满的,他的精彩言论经常让我们忍不住鼓掌叫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二的的李广兴同学也感触颇深,“陈老师的课每次都有新意。”

让同学们评价如此之高的教学效果背后凝聚着辛勤的付出。据了解陈老师的人介绍,一门课,哪怕教过很多次,他都会不厌其烦地修订讲稿。只要知道谁在教学上有专长,哪怕对方年轻许多,都会移樽就教。至于为搞好教学有意识接触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更是家常便饭。这让他的讲授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兼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令同学们大开眼界、收益良多。

课堂教学的精彩与陈老师广博的学识不无关系。他的博闻强识是有目共睹的,除历史学外,举凡政治学、社会学、美学、文学、教育学等都有所涉猎。正因为如此,学生总能从他的课堂上学到很多专业课程外的东西。面对师生发自肺腑的“博学”赞誉时,陈老师总是觉得不好意思。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他认为“惟弱水三千,方能取一瓢而饮。”而为了这“三千弱水”,他不知读过多少书,查阅过多少资料,以至有人因只要有问题都能在他那里得到回答,竟开玩笑说他就是一部“百科辞典”。

乐享“质朴的幸福”

作为一名老师,陈老师最令人感佩的是他对学生诚挚的爱。无论是学习上的诲人不倦,还是生活中的关怀照顾,他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一名人民教师的社会角色。

逢年过节的时候,陈老师都要将一些不回家的学生叫到家里一起吃饭聊天。“这对熟知陈老师行为的人来说早就是一种传统了。”研二的刘丽君同学说。在她看来,这种“传统”不仅成为陈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一种特色,也给了学生们如同家一样的温暖。

“能对学生的成长起点作用,这种感受是很不错的。”这就是陈老师简单的幸福观。这种幸福观不仅使他收获了一份惬意,也让学生在人生的跋涉中获得一份助力。二十多年前,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学生因家境贫寒、身染疾病等缘故在职业生涯上面临很大困难。出于爱生惜才之心,陈老师帮助她留校从事教务的同时兼任教学。初为老师的她不擅此道,陈老师又手把手教她怎样备课、上课,甚至连怎样出试题、答疑都悉心指点。这位女生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增强前行在教育战线的信心。后来她考上了上海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现在已成为当地一所高校深受学生欢迎的副教授。陈老师的倾心付出,收获了无数学生的尊敬和热爱。每逢节假日,总能收到来自四面八方,蕴含深深敬意和浓浓谢意的问候短信。“作为一位学人,他秉承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学道;作为一名老师,他坚守了高尚的师德;作为一名长者,他为后来学子树立了一个榜样。”时下在重庆公安局工作的王天瑞满怀深情地说。

陈老师不仅对学生关爱有加,对青年教师亦倾力相助。他经常牺牲休息时间,为他们答疑解惑,对他们的论文、教案、专著等提出修改意见,为他们报考博士研究生撰写推荐信,帮他们联系论文发表刊物和著作的出版单位。陈老师常说:“每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既然自己过去曾受过老一辈学人的关心照顾,那么,就有责任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更何况教育是众人的事业,非一人的力量所能承担。”

“最大的奉献就是不断奉献”

陈老师在教师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30来年,一直忙碌在教学一线。陈老师常说,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热爱它,尽心尽力把它做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学校、学院安排的各种任务,不论份内份外,他总是愉快接受、认真落实。虽然已到花甲之年,但他为教育事业操劳的心依然有力地跳动着。

在陈老师心中,教书是充满激情的事情,“我一上讲台就精神抖擞。”一谈起教书,陈老师就眉飞色舞,兴奋得像个年轻人。“虽然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我觉得自己还年轻,与学生一起工作、学习、生活常让我‘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啊!”多年的坚守与付出,也让陈老师收获了不少荣誉,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称号,在这些荣誉中,陈老师最看重的是“师德标兵”。“我认为做老师最重要的是师德,我能得到这个称号,至少表明我做到了自己期许的那样:‘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尽管学校给年过花甲的陈老师办了延聘手续,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最终还是要退出工作岗位的。为了对自己的教学生涯有个交待,他目前正在策划写一本总结自己教学心得的书,书名暂定为《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陈老师觉得应该与年轻教师分享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快乐,即便谈不上什么经验,告诉别人不要再犯自己曾犯过的错也是好的。“什么是最大的奉献,我以为不断奉献就是最大的奉献。”为了多一点可读性,陈老师还准备将自己的“课堂语录”收录其中,这些语录大多是学生记录下来的,一收集,竟有几百条之多。

在陈老师的“课堂语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虽然在某些人嘴上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却也是难以使人长久坚守的职业。因为它委实不能创造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平淡无奇,就选择了琐碎麻烦,一句话,就选择了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