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晚上7:00,中文系王勉博士在304am永利集团金盆岭校区6教107教室为全系学子主讲了一场题为“四面楚歌的密谋:《史记》的‘填空式’解读”的讲座。
讲座伊始,王勉老师首先提出一系列具体问题,引导同学们进入“垓下之战”的情境。其间,王老师讲述悬疑小说式的语调,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好奇。接着,王老师主要通过解决战争地点是“垓下”还是“陈下”、项羽的“大惊”是有意还是无意、四面楚歌中的“楚歌”指什么、《垓下歌》的意义、“围之数重”与“溃围南出”这一矛盾与“四面楚歌”的意图这一系列问题,解谜式推进文本的解读,层层推进。最后,在同学们陷入沉思之际点出隐藏的主题:光明磊落的失败者与相互猜忌的胜利者。
王老师在“垓下”与“陈下”这一问题上,从史书记载的文本入手,发现不同史书记载内容的不同,通过比较各个派别各位学者的看法,再根据对比垓下之战与陈下之战两个战役的参与者的差别,得出结论却是我们可以把“垓下”与“陈下”理解为一回事,但这与文本没有任何关系。通过现象看本质,在对“四面楚歌”的解读中,王老师并非只是单纯的去考证是哪首歌,而是带领同学们透过“楚歌”去了解汉代人对项羽的想象与对垓下之战的看法,让同学们深有醍醐灌顶之感。
讲座结束之后,中文系在现场聆听讲座的同学表示:王勉老师对《史记》的深入解读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真相,还原了两千多年前的场景,王老师从《史记》原文中的疑点出发,通过分析史料外加大胆的猜想,提出了“四面楚歌”的密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们曾经因为垓下之战霸王项羽的失败而惋惜不已,觉得这是天数使他有此一劫,而王老师的解读,让我们知道这不只是天意,而是人谋,“四面楚歌”很可能是心理战,刘邦对局势的了解与掌控让他笑到最后,而韩信掌控庞大兵力,终究心术不敌刘邦。王老师分析了韩信犹豫的原因,以及他的选择对整个局势的影响。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讲座大胆而有理有据,不囿于常规,的确精彩绝伦。(文/刘思妤 图/陈静妮 审核/周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