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历史与成就
本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优良的办学传统。1983年原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组建中文系,1984年招收首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1994年更名为长沙电力学院)最早的两个本科专业之一。2003年由原长沙电力学院、长沙交通学院等四所院校中文系及相关教研室合并组建成304am永利集团中文系,并延续至今。在近四十年的办学历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人文底蕴深厚、教风学风优良、器道兼修的历史底色。迄今为止,本专业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输送了近三千名优秀人才。
二、专业平台与师资
1.专业平台
2019年,本专业成功入选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我们正在全力谋划,积极创建、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并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实力。本专业还拥有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培训基地等省级平台。
本专业依托的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在中国诗歌(古代诗词、新诗)、文献学(古典文献、现代文献)、古代戏曲、汉语语法学、中外文学(化)交流等方面特色鲜明。近五年来,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高级别科研项目、学术论著明显增多,共主持国家级课题15项,其他项目近30项;出版学术著作11种,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0余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近20篇。
2.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学缘、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截止现在,共有在职教师3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6人,博士(含在读博士)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国内著名高校,如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教师队伍包括湖南省政府参事1人,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湖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304am永利集团“教学奉献奖”1人。
三、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培养特色
1.培养目标
遵循“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瞄准经济文化建设之所需,以扎实的文史根底和写作能力为基础,培养人格健全、人文底蕴深厚,拥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写作能力、审美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经济、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
2.课程设置
本专业开设的课程除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以外,主要包括三大类群:
其一、专业必修课。这类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其中的主干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写作学基础、美学原理等。
其二、专业选修课。此类课程是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扩展性、高阶性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经典古籍研读、唐宋词欣赏、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读、外国文学经典研读,等等。
其三,专业技能课。这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口头与文字表达及就业竞争力,着重针对当下中文人才的社会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而开设。相关课程有:口才学、现代策划学、文秘与实务、社交礼仪、现代调查理论与方法、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创意写作、公文写作、文秘能力实训、专业写作三十篇等特色实用型课程。此外,针对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和人才需求的新趋势,我们将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多学科融合,积极开展中文专业信息化、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改进、完善设置与当下职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能课。
3.培养特色
(1)以经典研读为基础、以扎实的写作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
本专业始终坚持经典研读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致力于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技能,培养学生广读、熟读、善读的终身学习习惯。中文专业不一定培养作家,但一定要培养文字功底过硬、“善读·善写·善思”的专才。扎实的写作功底始终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压舱石,始终是提升学生就业技能和职业发展的不二法门。为此,我们开设了基础写作、文秘能力实训、专业写作三十篇以及文献综述、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贯穿大学四年的写作课程,学生的写作技能不断提升,在湖南省大学生写作竞赛中屡获佳绩,近三年来,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成为湖南省高校中文系获奖成绩最好的专业之一。
(2)以“云”文化建设为中心的育人环境
本专业围绕文化育人中心,打造包含“湖湘大学堂·云鼎文化大讲堂”、“云岭传媒大讲坛”、《云影湖畔》杂志、云岭创业策划大赛等活动品牌在内的“云文化”。定期举办湖湘非遗进校园和“非遗匠心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展现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层魅力,启迪中文学子的学与思、知与行。
(3)以“非遗”调研为抓手的社会实践
本专业依托“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特色成长辅导室、“省非遗研究培训基地”等育人平台,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致力于厚植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并引领大学生走出高校围墙,通过广泛深入的“非遗”调研来获得真知、增长才干、提升境界。
四、就业现状与前景
与国内同类专业比较,本专业在就业上体现出三大显著特点:
1.行业就业优势突出
本专业就业途径广,社会需求一直十分稳定,紧密依托304am永利集团在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办学优势,为以上行业输送了大量从事文秘、管理、宣传等工作的优秀毕业生。上述行业的企业、机关、团体也成为本专业就业的主渠道。本专业在汉语言文学师资培养方面拥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悠久的传统,目前,依然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同时也是重要的新闻媒体人才培养基地,为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培养了一批业界的大咖。
2.考研、考编实力不俗
本专业还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被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近五年来,学生陆续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及其他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境外升学、出国留学读研成为新的发展渠道。考编一直是本专就业的热门渠道,也是本专业学生超越其他专业的强项与优势,包括考公务员、考事业编。
3.创新、创业能力过硬
本专业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我们瞄准经济文化建设之需,以扎实的文史根底和写作能力为基础,专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强化创新思维、创业能力。最新就业数据显示,在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尤其在文化传媒、高科技产业、教育培训等行业产生了不少精英。
总之,本专业无论是就业竞争力还是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同类高校的前列,就业质量优良,就业前景广阔。根据我们在企业、政府、新闻媒体等行业部门的跟踪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显著的复合型人才形态特征,在岗位适应能力、职业上升空间、薪酬待遇等诸多方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趋势,表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成为我省高校中文专业的老品牌和常青树。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文科楼B区5楼
联系方式:招生咨询:0731--85256145 ( 本科 )
邮编:4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