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1 学科级别: 一级
一 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本学科于2003年获得“工程力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学科师资队伍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9人,其中湖湘学者特聘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6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依托304am永利集团土木和交通等特色优势专业,以重大工程中的力学难题为研究目标,在特大跨桥梁结构的精细化分析计算、沥青与混凝土材料的损伤与断裂、复杂体系的非线性动力学与先进功能梯度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多项重大工程的技术难题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逐步形成了“结构损伤与断裂”、“工程结构力学”、“先进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结构振动与控制”四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近五年来参加973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科研经费946.6万元,其中纵向经费593.0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46篇被SCI、EI检索收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10余项重大工程,取得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拥有工程力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与土木工程学科共享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方地区桥梁长期性能提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桥梁工程安全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拥有一大批性能先进、功能齐全的学科设备,如MTS试验系统、10000kN电液伺服压剪试验机、风洞试验系统、RIS-K2微变形检测系统、大容量数据采集系统TDS-303、艮泰并行计算平台等。
序号 |
研究方向 |
1 |
动力学与控制 |
2 |
工程力学 |
3 |
固体力学 |
4 |
流体力学 |
二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与体质,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力学试验与测试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与发展动向。对于工程领域内的力学问题,能够正确地建立力学分析模型,能够运用恰当的力学理论进行正确的理论分析、或进行数值求解、或进行试验研究以总结其规律。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种力学分析软件。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翻译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科技写作能力。本学科毕业的研究生能够在土木、交通、水利、机械等工程领域从事与力学领域相关的科研、科技创新、工程设计等专业技术工作,或在大专院校担任力学教师。
三 培养方式
1、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培养、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
2、实行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需要时可配备一名副导师,鼓励成立导师指导小组。
3、导师指导学生的论文选题、文献查阅、论文调研、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和答辩;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 学制与学分
1.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2.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研究、撰写及答辩的时间要求不少于1年。学习成绩和科研情况表现特别优秀的学术型硕士生,可申请半年或一年提前毕业。
3.最低学分要求
总学分 |
课程总学分(30学分) |
必修培养环节学分 (6学分) |
学位论文学分(34学分) |
学位基础课 |
选修 课程 |
教学 科研实践 |
学术活动 |
开题 报告 |
学位论文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程 |
学科前沿课程 |
70 |
6 |
10 |
1 |
13 |
2 |
2 |
2 |
34 |
五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 时间 |
备注 |
学位基础课 |
公 共 基 础 课 |
G1211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Ⅱ |
必修6学分 |
G1211002 |
自然辨证法概论 |
1 |
Ⅰ |
G1311001 |
综合英语 |
2 |
Ⅰ |
G1311002 |
学术英语 |
1 |
Ⅱ |
学科前沿课程 |
X0211001 |
力学学科前沿 |
1 |
Ⅰ |
必修1学分 |
学科基础课程 |
G1011003 |
数值分析 |
3 |
I |
必修10学分(数学必修两门,力学必修两门) |
G1011001 |
矩阵论 |
3 |
I |
X1011007 |
偏微分方程 |
3 |
I |
X0211002 |
泛函分析与变分法 |
2 |
I |
X0211003 |
弹塑性理论 |
3 |
I |
X0211004 |
连续介质力学 |
2 |
I |
X0211005 |
振动力学 |
2 |
I |
X0211006 |
计算力学 |
2 |
II |
X0211007 |
计算流体力学 |
2 |
I |
选修 课程 |
专业选修课程 |
X0212001 |
高等结构动力学 |
2 |
I |
至少选13学分 |
X0212002 |
结构稳定性 |
1 |
II |
X0212003 |
断裂与损伤力学 |
2 |
II |
X0212004 |
新型材料的力学理论基础 |
2 |
II |
X0212005 |
结构非线性理论 |
2 |
II |
X0212006 |
非线性振动 |
2 |
II |
X0212007 |
板壳理论 |
2 |
II |
X0212008 |
薄壁结构力学 |
2 |
II |
X0212009 |
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及其应用 |
2 |
II |
X0212010 |
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 |
2 |
II |
X0212011 |
实验力学与现代测试技术 |
2 |
II |
X0212012 |
复合材料力学 |
2 |
II |
X0212013 |
工程软件与应用 |
1 |
II |
X0212014 |
计算流体力学 |
2 |
II |
X0212015 |
高级软件工程 |
2 |
II |
素质提升课程 |
G1312001 |
英语口语 |
2 |
II |
|
科技论文写作方法系列讲座 |
1 |
1 |
必修环节 |
教学(科研)实践 |
|
2 |
I,II |
|
学术活动 |
|
2 |
III,IV |
|
开题报告 |
|
2 |
III |
|
注:1.英语实行免修申请制度。
2.鼓励学术型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跨学科选课。每名硕士生可跨一级学科选修不超过两门跨学科专业课程。
3.同等学力及跨学科报考的硕士生根据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本科骨干课程2门,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计划,不计学分,由导师和学院负责检查和审核。
六 必修环节及要求
1、教学(科研)实践 ,计2学分
硕士生应完成一定的教学(科研)实践环节,使研究生对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得到初步训练。教学(科研)实践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助研、助课、辅导课程设计、辅导毕业设计等,也可以是参加实验室建设。由指导教师和系主任或实验室主任负责安排、检查和指导。
2、学术活动,计2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一定的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内容包括:导师指导下的研讨班活动,参加力学系、学院、学校的学术讲座等,鼓励导师资助学生参加有影响的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
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计2学分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做开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开题报告通过者,记2个学分。研究生阅读文献应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0篇以上,近五年文献要占80%以上。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所选硕士学位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解决此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与解决方案。
4、中期筛选
学院组织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学习成绩、科研能力等三方面的有关材料,分别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考核。填写《304am永利集团硕士研究生中期筛选表》,写出考核评议意见,交学院扩大会议审查。考核完毕后,《304am永利集团硕士研究生中期筛选表》由学院存入研究生个人档案。中期筛选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
5、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导师应成立学术检查小组,成员应不少于3人,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学位论文工作量是否饱满、创新性、有无大的问题等。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四学期末完成。
七 学位论文
参照304am永利集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对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应达到的学术水平、工作量以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等,特提出如下要求。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毕业)论文。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硕士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了保证学位(毕业)论文质量,对论文工作应加强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检查和答辩制度。
1、选题要求:
(1)硕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完成学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选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末至第4学期初完成。
(2)研究生论文选题要尽量结合实际工程或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
(3)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文献阅读、选题的应用意义或理论意义、应用范围、研究工作条件(经费、设备等)、研究方法、途径(实验方案、数学物理模型建立)、预期达到的水平、存在的问题等。写出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经由硕士生本人作开题报告,由导师及有关成员进行集体评议,写出书面评议意见,确定论文题目。
2、时间要求
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工作量,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3、论文撰写要求
(1)论文内容一般应包括绪言(课题的提出、目的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验与计算、分析与讨论、结论、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等。
(2)硕士学位论文在形式上必须符合《304am永利集团研究生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
(3)一般性的文献综述、调查报告和课题设计不宜作为硕士学位论文。
4、发表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在学校认可的正规学术期刊发表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或在国家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发表的文章应以304am永利集团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5、提前答辩条件
研究生提前半年毕业资格须满足如下条件之一:①在本学科领域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②在本学科领域发表EI源刊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
研究生提前一年毕业资格须满足如下条件之一:①在本学科领域CSCD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②在本学科领域SCI源刊或在304am永利集团认定的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发表的文章应以304am永利集团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6、答辩
(1)研究生按培养计划要求,课程考试合格,学满规定的学分,学位论文经导师初审合格,由本人提出申请,填写《304am永利集团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申请书》,提交学位论文及其他有关著作、科研成果材料等。
(2)导师在答辩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对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组成和秘书名单、答辩时间的安排等提出建议,并报教研室和学院审查同意答辩申请后,由学院安排答辩有关事宜,并通知导师和申请人进行准备。
(3)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由3至5人组成,均应具备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答辩委员会设主席1人,由副教授以上专家担任,设秘书1人,指导教师可以是答辩委员会委员,但不担任主席。答辩委员会应尽量聘请论文评阅人参加。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学术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个委员应事先了解论文的内容,做好提问准备。委员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按照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审查论文,态度公正。
(4)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对是否建议授予学位,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经全体委员2/3以上同意,方得通过。决议(包括对论文的学术评语)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5)答辩未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1年内修改后,重新答辩1次。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工作应在批准答辩申请后2个月内进行完毕。答辩结束后1周内应将全部材料送研究生部。学校有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毕业答辩与学位答辩可合并进行。无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应先进行毕业答辩,毕业答辩通过者,再向有学位授予权的相应学科专业的单位申请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