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十四五”及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其核心在于构建坚实的自主发展、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高等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供给阵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要不断优化适应新发展格局需求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更高质量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繁重任务,党和国家的事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等教育要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对人才的新要求,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高质量培养各类人才。
把牢人才培养方向。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等学校要始终站稳这个立场,深刻理解加强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思政课程体系,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思政工作体系,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优秀拔尖人才的需求。面向未来,高等教育要聚焦培养三类人才:一是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紧缺人才。根据国家战略重点,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统筹一流平台资源,加快培养一批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紧缺人才、理工农医类紧缺人才。二是跨学科拔尖人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的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前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的重点应着眼于跨学科人才培养。三是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围绕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既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对高端紧缺人才的需要,又能为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高质量创新人才和大量应用型人才,让各类人才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各得其所、尽展其才。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新发展阶段,在打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高等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必须融入社会发展大循环,构建适应国家发展进程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思政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需求牵引”,当前我们迫切需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从教材、课程、教法、实践、实训等方面入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通不同学科,贯通课堂内外,融合教学科研,衔接理论实践,整合调动各方优质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以我为主”,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形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理念、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增强自主发展能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还要“激发动力”,通过强化师德师风、改革教师评价办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业指导、落实全员导师制等举措,充分激发教与学的双重动力。
更高水平创新转化
畅通国内大循环,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引领高端高新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更需要科技实力护航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高等教育要紧跟国家战略需求,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创新转化。
紧跟国家战略需求。“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对高校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寄予厚望。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中国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始终坚持“四为”方针,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部署,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把“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作为争创世界一流的重要评价依据,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基础研究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这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在基础研究方面,高等学校存在重大原创性成果比较缺乏,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特别是长期深耕基础理论的人才和团队缺乏,学科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不够等问题。高等学校应当从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入手,通过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健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制度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合作等举措,集中培育一批原始创新研究基地和科研团队,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要立足“新型”,更加注重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加快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在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应着眼“高端”,围绕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平台,汇聚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团队,推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成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主战场”。
做实科教、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是将高校优质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必然选择,产教融合旨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二者对高校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科研活动就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在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研究领域,鼓励学生提早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为学生攀登学术高峰搭建平台。高校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打造一批行业产业急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建设一批校内校外联动、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深入开展产教协同育人。研究生培养要融入产教融合理念,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大力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养项目,将研究课题与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满足企业新型人才需求,促成科研成果及时转化。
更高智慧对外开放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一理念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对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通过发挥内需潜力,加快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提升教育服务质量。高等教育能否提供与国外大学教育质量相当的服务,满足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这是亟待回答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对“双一流”建设成效的最好检验。我国高等教育要在国际合作竞争中形成新优势,一方面要全面提升质量,从供给侧的大量投入转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学校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评价体系和治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办学治校水平,构建协调开放、引领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等教育品牌。另一方面要坚持扩大开放。高等教育要同世界一流大学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重视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探索适应多元教育体制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卓越国际化人才。
坚持思想文化引领。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高等教育要发挥促进思想交流、增进文化理解的融合剂作用,一方面要“请进来”,秉持包容胸怀和时代眼光,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鉴,不断学习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与经验,另一方面要“走出去”,保持文化自信与战略定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彰显中国对人类文明价值的引领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构建中国特色、富有活力、充满韧性的教育发展体系。
体现互利共赢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谋划对外开放,以更高的智慧、更主动的姿态推进交流合作。开放的目标要更加清晰,以互利共赢为核、提升质量为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作者:朱孔军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来源:《红旗文稿》2021/3 2021年02月20日